【Dr.Liau電視健康節目訪談】-年輕腸胃毛病多--TVBS健康兩點靈

化性潰瘍是極常見的疾病,約10%的人口患有消化性潰瘍。曾有報導指出,台灣人是全球最會吃胃藥的國家,單單1年胃藥的銷售金額(包括健保及藥局)就高達20億元胃藥,相當於吃下一百億顆藥。
 
(圖片來源:TVBS健康兩點靈)


✿什麼是消化性潰瘍?為什麼會發生潰瘍?
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陳健麟醫師表示,消化性潰瘍就是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等之粘膜,受到胃液之侵蝕而形成之深入組織的消化道壁良性破損,它通常比糜爛(或者稱為破皮)來得深一點。潰瘍發生在胃叫胃潰瘍,發生在十二指腸就叫十二指腸潰瘍。通常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或十二指腸潰瘍,僅有少數潰瘍會發生在食道。


(圖片來源:TVBS健康兩點靈)

消化性潰瘍病因包括:胃酸、胃蛋白脢、藥物、膽汁、抽菸、喝酒及壓力…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。並非所有消化性潰瘍都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,所以在病因分類上,除其他少數特殊原因外,一般可分為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,與抗發炎性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相關,及壓力性潰瘍。而其中又以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為最大的因素。

 ✿問診可以判別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嗎?
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陳健麟醫師說明診斷鑑別標準,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常出現在飯後 3 ~ 5小時,肚子餓的時候,稱之為餓痛;胃潰瘍的疼痛是飽痛,飯後兩小時左右。
 
✿什麼是胃幽門螺旋桿菌?要怎麼做檢測?


(圖片來源:TVBS健康兩點靈)

陳健麟醫師指出,國內消化性潰瘍患者中,有70%至95%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,而臨床研究證實幽門螺旋桿菌和潰瘍的形成有密切關聯性:
1.幽門螺旋桿菌寄生在胃幽門處,易造成胃黏膜變薄,嚴重時,甚至會導致胃黏膜破洞、胃出血、消化不良、慢性胃炎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等腸胃疾病,在傳統的制酸治療下,反覆發作是病人最大困擾。
2.檢驗方式:尿素吹氣測試、抽血、胃鏡切片…
3.有無痛(麻醉)胃鏡可選擇。
 
御絨中醫診所院長廖婉絨中醫師表示,定期胃腸鏡健康檢查很有必要。門診中有一位年約35歲的女病患,因為胃腸不適來調理(經常脹氣,胃痛,腸躁症),她也順便把先生帶來調理,她先生40多歲,主要是失眠焦慮的困擾。幫他先生把脈時,發現胃不好,但她先生卻說無任何胃腸不適,食慾也好,排便也順暢,不過他工作壓力大,又抽菸,所以太太決定安排一次夫妻全身健康檢查,包括胃腸鏡檢查。檢查結果出來,有明顯胃腸不適症狀的太太,胃腸鏡檢查正常,診斷應該是功能性胃腸障礙消化不良;而先生的檢查確診是胃潰瘍和胃食道逆流。她先生完全沒有胃腸不適的症狀,所以聽到醫師的報告時,還以為醫師弄錯了兩人的報告。
 
✿胃藥含有哪些成份?能發揮什麼效果?又會造成哪些副作用?

陳健麟醫師指出,胃藥(胃片)即中和胃酸劑,成份通常含有電解質,如鹽類和鈉離子,會讓體內鹽份過多,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鈣離子會引起便秘、鎂離子引起腹瀉。如果同時服用抗生素,更得小心藥物交叉反應。陳健麟醫師並建議國人應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,可減少腸胃生病,降低胃藥的過度使用。
 
 (圖片來源:TVBS健康兩點靈)


▲胃腸好 人不老?!
✿中醫能不能從體質調理來減緩潰瘍的不適?
御絨中醫診所院長廖婉絨中醫師表示,幽門螺旋桿菌相關導致的潰瘍,建議先以西藥處理為主。但是,針對與抗發炎性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相關的潰瘍及壓力性潰瘍,則建議用中藥調理脾胃的方式處理。
 
廖婉絨中醫師進ㄧ步說明,長期食用抗發炎非類固醇類止痛藥,常會造成脾胃虛弱的體質,中藥上多以健脾胃的中藥,如香砂六君子湯(成分:甘草、半夏、生薑、白朮、黨參、茯苓、陳皮、砂仁、木香),另外,壓力性潰瘍可以用四逆湯﹝柴胡、枳實、芍藥、炙甘草)來治療。
 
✿消化性潰瘍的患者要怎麼靠飲食調理?

(圖片來源:TVBS健康兩點靈)


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,有一位年輕的患者,大學時期開始外宿,三餐老是在外,尤其住在夜市附近,久而久之胃潰瘍嚴重,經治療用藥物來抑制。出社會工作之後,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,照痲醉胃鏡後發現胃潰瘍復發。建議其減少油炸食物(每週吃5-6次的油炸物太多),特別須避免美式飲食,甜食以免引起胃酸過多。
 
劉怡里營養師表示,消化性潰瘍出血2-3天,可飲用不加糖的豆漿,第3天起用軟質飲食。豆類還可選擇豆花、豆腐,勿選用粗豆。可以吃細纖維的瓜果,去皮水果。還有,要有公筷母匙的觀念,加強飲食衛生,避免胃幽門桿菌感染。
 
 
✿消化性潰瘍惡化可能會變成癌症嗎?
廖婉絨中醫師舉家人潰瘍惡化成癌症的例子:“我的小姑姑因為長期胃潰瘍(職業是老師,20多歲時就發現得到胃潰瘍),所以對於胃痛不適習以為常,只是吃吃胃藥緩解症狀,沒有定期胃鏡檢查,一直到到體重在短時間內突然下降許多,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胃癌末期,已轉移到全身,40多歲就走了。”可見,消化性潰瘍輕忽不得,千萬不能胃痛時隨便吃吃胃藥就好,一定要定期至醫師做胃鏡追蹤檢查。
 
 
✿消化道保健按摩

(圖片來源:TVBS健康兩點靈)


御絨中醫診所院長廖婉絨中醫師分享以下消化道保健穴位,常按摩可以促進消化道健康。
 1.天樞穴:
取穴:肚臍兩側旁開2寸(三橫指)的距離。
功效:屬胃經,又為大腸募穴,可促進腸胃蠕動,尤其適合減輕胃腸脹氣。
 
2.中脘穴:
取穴:肚臍上4寸(用三指寬向上折量兩次),正當胃上方。
功效:可有效緩解胃痛。
 
3.太衝穴:
取穴: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,第1與第2蹠骨之間凹陷處。
功效:可疏肝理氣,和胃止痛,尤其適合肝氣犯胃壓力型胃痛。

 
 
﹝以上文章內容節錄自御美醫廖婉絨中醫師受邀電視健康節目訪談---TVBS健康兩點靈--年輕腸胃毛病多﹞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御絨中醫廖婉絨 的頭像
    御絨中醫廖婉絨

    御絨中醫廖婉絨醫師

    御絨中醫廖婉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