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氣逐漸轉熱,迷你裙紛紛出籠,愛美的女性無不希望擁有一雙迷人而修長的雙腿,但在門診中常常遇到一些女性朋友抱怨:早上感覺小腿較細,穿鞋子較鬆,但到了下午或晚上,就感到小腿發脹,穿鞋子較緊,較嚴重時如果用手觸壓皮膚,會陷一個凹洞,過一會兒才會彈起來,但睡一夜,第二天早上起來腳腫就會消退。為此也曾先後做過多項檢查,均未發現異常。這種無營養性和器質性病變的水腫,醫學上叫功能性水腫,也稱良性水腫。
 
長時間站立、步行、或久坐辦公桌者,下肢長時間處於較低位置,因重力作用,使下肢靜脈血回流困難,血液就會在靜脈內瘀積,使血管內壓力增加,部分血液就會滲透到血管外的皮下組織間隙,從而產生水腫;此外下肢長時間處於直立狀態的體位,會引起反射性的醛固酮激素分泌增加,使腎臟排除水、鈉的功能減弱,導致水、鈉滯留,小便的次數和量就會減少,因而導致下肢水腫。偏偏這種良性水腫在夏天高溫時更明顯,這是因為溫熱的氣候,使體表血管擴張,血流增加,引起毛細血管過濾壓增加,使下肢水腫加劇。
 
此外肥胖者多有水腫傾向,這是因為肥胖者皮下脂肪多,散熱比較困難,往往借助于周圍血管的擴張散熱,液體便會從血管滲入到組織間隙而導致水腫;加上皮下脂肪可引起體表血管內血液瘀滯,也會造成水腫,看上去更給人一種「虛胖」的感覺。
 
要注意下肢水腫常常是某些疾病的重要表現之一,其中最常見的是由心臟、腎臟和肝臟等功能不良引起的水腫(如心力衰竭、腎病症候群、肝硬化、惡性腫瘤的晚期等);此外,深部靜脈血栓、淋巴腺阻塞、營養不良或吸收不良使血中白蛋白減少等原因都會導致水腫。因此,當出現全身或局部水腫時,首先應去醫院做詳盡的檢查,排除各種疾病引起的水腫。
 
中醫認為水腫是津液(人體一切正常液體的總稱)分佈失常所致,導致水濕滯留,氾濫於肌膚。中醫治療功能性水腫,依體質分三種類型:
一、氣虛水腫型:
常見於久坐辦公室的人,因平時缺少運動,肌肉顯得較鬆軟,造成「虛胖型」的下半身水腫。臨床上常伴有頭重昏沈、倦怠無力、小便量少、大便軟易腹瀉、女性白帶分泌物多等症狀。
 
建議多選用補氣消腫的藥、食材:如茯苓、白朮、黃耆、紅棗、生薑、芡實、白果、薏仁等。
建議這類型水腫應多做些肌肉鍛鍊的運動,使下半身的曲線更為緊實。
 
建議藥膳:【茯苓薏仁湯】
<材料>:茯苓五錢、蓮子二十粒、薏仁一兩、紅棗十顆。
<作法>:薏仁洗淨,浸泡約三小時,蓮子洗淨去心,紅棗洗淨去核。上述材料加入適量水,以小火熬煮至薏仁熟透。
<功效>:健脾益氣、利濕消腫。
 
二、濕熱腫脹型:
常見於曾經喜愛運動,如登山、跑步、打球等,但後來運動量減少,造成肌肉較為壯實的下半身腫脹。臨床上常伴有肢體沈重感、口乾、口臭、容易出汗、體味較重、皮膚出現紅腫搔癢、小便量少且顏色深、大便乾結或便秘等症。
 
建議多選用清熱除濕、利尿消腫的藥、食材:如荷葉、蘆根、茵陳、草決明、玉米鬚、車前草、赤小豆、冬瓜、黃瓜、哈密瓜、西瓜等。
 
建議這類型腫脹應多做些拉筋的運動,使腿部的線條修長。
 
建議藥膳:【茵陳赤豆冬瓜湯】
<材料>:茵陳三錢、赤小豆50克、冬瓜100克。
<作法>:將新鮮連皮冬瓜洗淨,切成小丁塊;赤小豆洗淨,浸泡約三小時;茵陳洗淨,裝入紗布藥袋中。先將紅豆放入鍋內,加水適量煮至八分熟;再將冬瓜、藥袋一起放入,繼續煮至所有材料熟透即可食用。
<功效>:清熱除濕、利尿消腫。
﹝附注﹞:冬瓜利尿消水腫的功能主要在於瓜皮中,故需連皮熬煮。
 
三、氣滯血瘀型:
常見於久站之人,容易造成下肢靜脈曲張及肌肉酸痛腫脹的現象。臨床上常伴有胸悶、呼吸不暢、失眠、多夢、容易緊張煩躁、下肢膚色暗沈、肌肉僵硬緊繃等症。
 
建議多選用理氣活血、化瘀消腫的藥、食材:如陳皮、山楂、玫瑰花、丹參、牡丹皮、桃仁、紅花、蓮藕等。
 
建議這類型腫脹應多做些泡澡,穴位按摩,使下半身的肌肉放鬆而有彈性。
 
建議藥膳:【理氣消腫茶】
<材料>:陳皮三錢、山楂五錢、洛神花二錢。
<作法>:將上述材料洗淨,沖入適量沸水,悶泡10分鐘後,即可飲用。
<功效>:理氣散瘀、化濕消腫。
 
日常保健注意事項:
1.長時間站立工作者,要穿上預防型的彈性襪,減少腿部靜脈所承受的壓力,促進血液回流的順暢。
 
2.長時間坐辦公桌者,下肢不要老是固定在一個位置,甚至雙腿交叉翹起二郎腿。應注意經常變換體位,不時地活動下肢,一段時間應起身適當活動一下身體,活絡血脈,還可以自己用雙手從下往上進行按摩,以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。
 
3.晚上入睡前,用熱水泡腳,不僅能加速下肢的血液回流、還可消除腿部肌肉疲勞。此外睡覺時,在下肢下面墊些東西,使小腿適當抬高,對預防水腫也有一定幫助。
 
4.飲食宜清淡,不可吃得太鹹,或含鈉過多的食物(如醃製、滷製、燻製及罐頭食品),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澱粉(胰島素會升高);應多吃蔬菜水果(含有豐富的鉀),因為鈉和胰島素會將水份滯留在體內,而鉀在體內的作用是排出水份。
 
5.適當的穴位按摩,有助於疏筋通絡,改善下半身腫脹的體態:
 
◆承山
 穴位:在小腿後面正中,當站直墊腳尖時,小腿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。
 功用:本穴有舒筋、解痙、止痛的功能,為治療腿痛痙攣的有效穴。
 
◆陰陵泉
 穴位:位於小腿內側高起如陵的脛骨內側髁後下凹陷似泉處。
 功用:本穴為脾經合水穴,有健脾利濕、通利小便的功效。
 
◆復溜
 穴位:在小腿內側,先找出內踝尖與足跟肌腱之間的凹陷處,由此處直上2寸(三指幅寬度)即是此穴。
 功用:本穴為腎經經穴,擅長利水治水腫。
 
6.勤作腳板肌肉幫浦運動,預防及消除腿部腫脹:
 i.平躺將腿伸直抬高(腳可斜靠在牆壁上),腳板出力向身體的方向弓起,感覺後腳跟肌腱被伸展,維持此動作5秒鐘。
 
 ii.接著腳板再出力向下壓直,維持此動作5秒鐘後,腳板略為放鬆,再重複第一個動作,如此重複50次。
 
此動作最好將腿抬高超過心臟的位置,效果較好。但也可採坐姿將腿伸直平放作此動作,適用於上班族平時練習,間隔一至二個小時就重複練習20次。
 
作者:廖婉絨中醫師 (前台北市立中醫醫院醫師,現任御絨中醫診所院長)
【來源:台北市立中醫醫院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御絨中醫廖婉絨 的頭像
    御絨中醫廖婉絨

    御絨中醫廖婉絨醫師

    御絨中醫廖婉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